为了四个孩子的读书梦
日期:2007年06月22日 - 00:00:00 [浏览次数:]
6月20日,市慈善总会会长林锦麒、常务理事陈素梅等人专程来到这所特殊的学校,为五年来一直坚守在这里的胡生满老师送上2000元慰问金,为胡小小等四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玩具、娱乐器材等。
在瑞安西部山区的林溪乡水干岸村,有一所只有四位学生和一个老师的“学校”。
“学校”坐落在群山之中。因村里通了公路,车子可以一直开到校门口。一进大门,就听到了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天下着雨,教室里很暗,4个孩子坐得端端正正,正跟着老师高声地朗读新课文里的生词,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教室里激起了很响的回音。
水干岸村的这所“学校”原来是一所完全小学,鼎盛时期有近100名学生和6位老师。近些年来,村里有将近一半的人家移到了山下居住,加上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常住人口急剧下降,目前已经不到300人。随着常住人口的减少,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将孩子送到了瑞安市区或湖岭镇等地借读,还有一些孩子则随父母去了打工的暂住地读书,水干岸完小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鉴于农村山区学校学生人数普遍下降,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得到合理使用,2002年夏天,教育部门开始对山区村一级的小学进行撤并。当时因多种原因,水干岸及附近的村仍有一些家庭无法将年龄小的孩子送到山下的林溪乡中心学校就读。村民要求学校仍旧办下去。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瑞安市教育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将原来的“水干岸完小”改为“教学点”,归属山下的林溪中心学校管理,留下一名教师,只招收一年级学生。撤并的当年,教学点还有11名学生,以后逐年减少。到了今年,只剩下了4名女生。
胡生满挑起了留下任教的重任。胡老师今年51岁,在山区从教已经30多年,撤并前是水干岸小学的校长。虽然他是水干岸村人,但数年前已经移居山下,现在每天山上山下两头跑。胡老师一个人要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和体育6门功课,唯有音乐课实在没办法教。他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年龄大了,再学不容易。对这一点,胡老师深感对不起自己的学生,他想了一个教学生跳舞的办法来作弥补。当然,胡老师编排的舞蹈也就是摇头、扭腰、摆手和蹦蹦跳跳,再加上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动作,如挥舞锄头、播种、小鸟飞翔等等。或许这些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舞蹈,但它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每次孩子们都跳得很认真,个个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在撤并以前,水干岸小学的教学质量还不错,胡老师的学生中,先后有7人成了本科毕业生。这让他感到很自豪。现在虽然只有4名学生,但整个教学还很正规。学生每天7点半到校自习,8点正式上课,上午3节正课,下午2节。我们翻阅了4位学生的作业,字都写得很端正。
水干岸教学点地处山区,条件艰苦。我们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择了留下?胡老师说,如果不设这个教学点,就会有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因不能下山去读书而失学。我是这里的老教师了,不能眼看着村里的孩子没书读而无动于衷。再说自己年龄大了,没有更多的想法,守得住艰苦和冷清。
正是基于一种对山里孩子的责任感,胡老师默默地一干就是5年。他说,只要教学点还在,哪怕只剩一个学生了,自己也要教下去,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