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不寻常的星期天。一早,我应约来到瑞安日报社,这里要召开一个受助生“助学成才,回报社会”座谈会。刚到楼下,就发现很多年龄跟我差不多的男孩女孩都在热烈交谈,互相一打听,原来都是参加座谈会的。
我们来到报社三楼会议室一看,这里已热热闹闹地坐了很多人,大多数人都是我不认识的,后来进来几个年纪稍长的人,我一看,原来是市红十字会的周锦文会长和钱俊友秘书长。4年前,我曾见过他们两位,当时也是他们给我联系的资助人。
上午9时,会议正式开始。受资助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发言。活动发起人之一的谢作相首先发言,他说:“作为一名贫困生,我非常庆幸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圆了大学梦,也非常感谢资助我的王爱萍阿姨,她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有精神上的鼓励,让我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他说,他现在已经成为一名教师。结尾说的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和我同一批受资助的贫困生大多已经毕业或找到工作,3年前的此时是我们受资助的时候,3年后的今天应该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此次召集部分受资助大学生开座谈会,是希望大家常怀感恩之心,把爱心之棒传递下去。”是的,以前我们是受资助者,现在应该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任传爱说:“我问过班里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学费是怎么筹集的,他们说有向亲友借的,也有卖了家里的田地凑成的。我问他们当地有没有诸如红会、慈善总会之类发起的一些助学活动?他们都说没有。我觉得我们瑞安的贫困学子比起他们,真是幸运得多,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关心贫困生的组织机构和爱心人士。”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把每年的助学活动都搞得如火如荼,除了瑞安,真的没有几个地方能做到年年岁岁如此。
终于轮到我发言了,我的心情又是激动又是紧张:“大学4年里,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背着书包去教室自习,很多同学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这是我报答大家的惟一方式,只有认真学习,才不会辜负好心人的期望。”
真的,除了感谢,我想不到什么词可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到会的17名同学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感恩之情。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当初考上大学时的无助与迷茫,想到这,我不由地心里一暖:是爱心,成全了我们!
为表回报决心,我们现场开展了“博爱一日捐”活动,大伙都力所能及地把钱投入募捐箱。当我走近募捐箱把钱投进去时,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正如有人所说:受人帮助是幸福的,但有能力帮助别人,更能体味到幸福。我们在场的17名受助生和5名没有到场的受助生共捐献了2291元爱心款。钱虽然不多,但我们体味到了可贵的幸福感。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周锦文将一块“红十字志愿者之家”牌匾交给我们,勉励我们要努力工作,将来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报社负责人的发言,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都非常感动。他说:“很高兴看到这么多青年朋友成才,希望大家走上工作岗位后更要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传递爱心接力棒,把爱心事业继续做大。”同时,他承诺日后报社将会把“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办得更好,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爱心行列中来,也让更多的贫困生圆上大学梦。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做到的,会让更多的贫困生实现梦想,得到幸福!
相关链接:本报与市红十字会在2001年联合发起“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此后市慈善总会、教育局、扶贫办等单位加入该项活动,7年来共资助1400多名贫困生顺利跨入大学校门,资助金额达500多万元。
(记者陈成成根据受助生张调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