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这30年来,我就没再生活在沙洲,但依然深深爱着养育我的故乡。今年,我市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我主动选择自己的老家陶山沙洲蹲点。今年4月下旬,我代表市委党校走访、慰问沙洲10多户贫困户时,看到他们吃不好、住不好,非常痛心,急切地想帮他们一把,但苦于势单力薄。经商议,我萌生了创建一个地方基金的念头,此事得到市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经再三酝酿,该基金被定为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
成立基金互助会,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我的想法得到父母及整个家族的赞同,我们主动认捐了15万元。旅居法国10多年、今年50岁的沙洲华侨郑品海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一次性捐了20万元。昨晚,他还从海外寄来贺信,信中说,离开家乡多年,但父老乡亲的亲情、恩情始终牢记在心。今天,他的事业能小有所成,理应回报社会、反哺家乡,为建设和谐沙洲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都深为感动。在郑品海先生及一些热心村民的带动下,沙洲40多名父老乡亲纷纷加入捐资队伍、慷慨解囊,少则1000元,多则上万元,其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一名贫困户也捐了300元。短短10余天时间,我们共筹集了135万多元。
在今天的捐资仪式上,曾在沙洲蹲点一周的市委常委、人武部政委杨文龙也深有感触地说,新农村建设一靠党的政策,二靠自力更生,三靠团结互助。他还风趣地说道,沙洲曾有民谣,“好女不嫁破沙洲,晴天没水喝,雨天滑溜溜”,如今可改成“沙洲男不愁没媳妇,小车开进家家户户,农村建设欣欣向荣”。
相关链接:
沙洲济困敬老基金互助会资金在市慈善总会设立账户,实现专款专用,今后每年互助会理事会将利用捐资款的利息,以慰问金的形式发放给沙洲3个村的贫困户和年迈老人。
(记者孙伟芳根据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郑超豪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