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清晨,新年伊始,天蒙蒙亮,在玉海广场献血车旁的岗亭前,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环卫工人、摊贩、晨练老人……自觉排起长队,十几位义工忙着将馒头派送给每一个前来领取早餐的人。馒头虽简单却暖人心,在1000份早餐派送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谢”,爱心早餐彰显瑞城正能量。
玉海广场有个免费早餐点
昨日上午6时20分许,记者来到玉海广场献血车旁的岗亭前,免费早餐点前的义工们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的正忙着戴口罩和手套、有的正在搬运放着免费早餐的箱子、有的正在维持秩序……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10多名义工来自市崇德书院和市硐桥社区慈善义工服务站,负责免费早餐点开设首日的派送工作。“我们打算长期举办免费早餐活动,派送时间冬天为每天早上6时30分,夏天6时许,早餐送完为止。目前选定提供的早餐为馒头,由4支爱心义工队伍负责派送工作。”作为提供当天爱心资金的郑明陈华鑫诚信道德基金的负责人郑超豪向记者介绍,“崇德书院每天参与早餐派送工作,硐桥社区慈善义工服务站负责周一、二、三、六的派送工作,老知青慈善义工服务站则负责周四、五的派送工作,人人爱心社负责周日的派送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6个装有免费早餐的箱子上写着“向环卫工人致敬”。原来,这6个箱子的600份早餐是专门发放给我市早班的环卫工人,正等待相关负责人前来领取。
小细节凸显义工大文明
6时30分,免费早餐准时发放。从箱子内拿出两个馒头,用黄色的纸包好,双手递给前来领取的人,并向他们点头致敬……硐桥社区慈善义工服务站的义工郭玉兰不厌其烦重复这样的动作,对前来领取免费早餐的市民笑脸相迎。
“我们对所有义工都进行培训,要求礼貌地用双手将早餐交给前来领取的人,给予他们尊重。”郑超豪说,免费早餐点的每个环节都经过把关,例如,做馒头的师傅必须有健康证和使用优质面粉制作馒头;为求环保舍弃塑料袋用纸包装早餐;在箱子内用泡沫和布捂住馒头防止冷却;对于附近身有残疾的乞丐或流浪汉,义工要主动将馒头送到他们的手中等。
许多家住塘下、飞云、莘塍的义工天未亮就起身赶到免费早餐点,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家住飞云街道的冯建雅是市崇德书院的一名义工,当天早上4时多她就起床了,得知女儿要去做义工,68岁的冯爸爸也一大早跟着女儿从飞云来到玉海广场做临时义工。
“平时我要上班,只能节假日或者周末来,这不今天刚好是元旦,我就来了。”冯建雅说,她朋友和同事们知道有这样的免费早餐点后,也都纷纷要求做义工,为有需要的人做一些实事。
领取现场听到最多是“谢谢”
“真是太感谢了,今天带着孙子到广场玩,还能吃到热乎乎的馒头。”领取到两个馒头后,65岁的徐大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来自河南信阳市,来瑞安才2天,今天一早就带小孙子来玉海广场玩。“这是我吃到最香的馒头,听说以后这里每天都有人免费派送馒头,瑞安的好人好事可真多。”
“请问我们也能领馒头吗?”“当然可以了,给,这是你的馒头,请拿好。”6时47分,领取点前来了两位大姐,问话的是来自江西的袁大姐。
袁大姐告诉记者,她和同伴都是清理工,她们每天7时出门,到单位做完工作,大概8时左右才能吃早饭,今天她和同事去单位路过玉海广场时,发现这里发放免费早餐,这才抱着试一试态度来询问。“真没想到,我们也能领取,这样以后我们每天上班前就能吃上早餐,再也不用饿着肚子去干活了。真是太感谢了!”
一次对话引起的义举
“其实做这件事的起因,是源于我与一位环卫工人的对话。”郑超豪告诉记者,有一天早上7时,他去瑞安动车站的路上,碰到一位年约七旬正在清扫路面的环卫工人。
见环卫工人年事已高,这么早就已在打扫,郑超豪关心地问道:“早饭吃了吗?”
“我早上4时30分出门工作,到8时清扫完毕后,才能回家吃早餐。”这位环卫工人说,“我的工资是1600多元,为了省下在外吃早餐的钱,我扫完道路后,回家吃稀饭。”
“这番话让我感触很深,我当时就问那位环卫工人,如果有人开设免费早餐点,你会去吃吗?”
那位环卫工人却毫不犹豫地回答:“哪有这种好事。”
“面对这位环卫工人质疑的眼神,我当时就坚定地告诉他:‘一定会有的’。此后,我下定决心,要为那些流浪者、环卫工人和医院贫困病人的家属,送上一份温暖的早餐。”
“我的想法也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支持。”郑超豪说,“现在已有许多义工争相参与,希望能有更多爱心人士或团体出资、出力,丰富免费早餐的种类和增加供应数量,希望免费早餐点能在全市范围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