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面包,一瓶牛奶,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冒着热气的早餐,捧在手里,暖在心间。自今年年初开始,一场爱心早餐公益行动持续至今,并仍将持续壮大。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投身这场爱心早餐公益活动中,形成一种风尚,将正能量和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两个面包、一瓶牛奶、一杯豆浆,或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一碟口味适宜的豆腐咸菜、两个面包……冒着热气的早餐,捧在手里,暖在心间。5月7日早晨6时,晨曦微露,很多人还在睡梦中,玉海广场、市中医院、安阳街道红光村等爱心早餐点的2000多份爱心早餐定时出现,向排起长队的环卫工人、弱势群体、过往行人发放。
一份简单早餐中透出浓浓的爱心,其背后离不开义工志愿者、爱心企业及个人的默默奉献。正如爱心早餐的发起人和践行者、市崇德书院负责人郑超豪所言:“我们希望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投身这场爱心早餐公益活动,形成一种风尚,将瑞安这座城市的正能量和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新年伊始掀起的爱心早餐风暴
2014年1月1日清晨,新年伊始,天蒙蒙亮,在玉海广场献血车旁的“崇德免费面包站”(现已更名为“崇德慈爱站”)前,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环卫工人、摊贩、晨练老人自觉排起长队,十几位义工忙着将馒头派送给前来领取早餐的人。
这是由市崇德书院、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市政协、市纪委等十多家单位协办的爱心早餐公益活动,是我市首个爱心免费早餐点。
“这是一个长期举办的免费早餐活动,派送时间冬天为每天早上6时30分,夏天6时许,早餐送完为止。从原先单一的每人派送两个馒头,到目前每人两个面包、一瓶牛奶、一杯豆浆。”郑超豪告诉记者,“第一个月的爱心资金由郑明陈华鑫诚信道德基金提供,后续爱心资金由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目前,玉海广场‘崇德慈爱站’由4支爱心义工队伍负责派送工作。其中,崇德书院每天参与早餐派送,硐桥社区慈善义工服务站负责周一、二、三、六,老知青慈善义工服务站负责周四、五,人人爱心社负责周日。”
“5个多月来,变化很大,感触也很多。第一个月,每天1000份早餐,开始时有剩余,很多人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真的不要钱吗’。现在,一个多小时里,1300多份早餐全部发放完毕。爱心早餐开始有了相对固定的‘粉丝’,爱心活动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硐桥社区慈善义工服务站负责人说。
爱心早餐是这样练成的
郑超豪说,发起爱心早餐的起因,源于与一位环卫工人的对话。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他去瑞安火车站的路上,碰到一位年约七旬正在清扫路面的安徽籍环卫工人。
“阿公,早饭吃了吗?”郑超豪关心地问。
“我每天三四时出门工作,一般要早上8时清扫完毕后才回家。”这位环卫工人说,“我的月工资1800元,为了省下在外吃早餐的钱,我扫完道路后,回家吃稀饭。”
这番话让郑超豪心里很难受,当时就问那位环卫工人:“如果有人提供免费早餐,你会去吃吗?”
那位环卫工人眼睛亮了一下说:“师傅啊,不要开这个玩笑,要是有的话,我肯定去吃。”
“我下定决心,要为环卫工人、困难人员等,送上一份温暖的早餐。”郑超豪的想法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支持。
按计划,定于今年元旦开始派送早餐,但有些义工建议,能不能等天气暖和点再送。“正是因为天冷,才更要送,送出一份爱心,体现瑞安对新居民的关爱。”郑超豪说,“后来,大家思想统一,每天6时到现场,6时30分开始派送。”
免费爱心早餐点的每个环节都经过把关。例如,做馒头的师傅必须有健康证,并使用优质面粉制作馒头。为此,专门从塘下鲍田请来一对湖南籍的年轻夫妇,签订相关合同,确定双方的责任,约定不“偷工减料”,保证一个馒头(大)用60克的优质面粉,并确保每天及时足量供应。
“一开始,我们准备选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但为求环保,选择用纸包装早餐。后来有了豆浆,用一次性杯子比较浪费,我们便为常来领早餐的环卫工人每人发了一个玻璃杯,可以重复使用。”一位义工说。
爱心早餐延续扩散开来
盛粥、递馒头、端菜、洗碗……从今年2月10日开始,红光村爱心人士在莘阳大道和万松东路交叉口附近的爱心亭,免费向环卫工人和有需要的群众派送早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更多人送去温暖。
“我们开设免费早餐点,是受到玉海广场爱心早餐的启发,当时我们几个人专门去现场看过,深受鼓舞。”这项爱心活动发起人、今年62岁的王丽英老人说,自己已经烧了十多年的免费凉茶,当看到这么多人需要帮助时,就发动亲戚朋友捐资,建起了这个爱心早餐供应点。
“这里主要为环卫工人、新居民、困难老人提供免费早餐。我们不图别的,就是想给大家方便。当时还是冬末春初,早上天气冷,大家喝点白粥心里更暖一点。”王丽英说。
“一开始,我们每天早上做150个面包,现在每天要做300多个。”50多岁的王碎章负责制作面包,每天晚上便要开始忙活第二天的面包,十分辛苦,但他乐在其中。
“每天凌晨一二时开始洗米、熬粥,然后用三轮车运过去,每次两大桶,要来回3次。我们六七个人一班,有30多人,轮流帮忙。”62岁的何金林说。
据了解,免费早餐每个月需要支出1万多元,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有本村村民的捐款,也有外村的捐款。80多岁的吴老太一个人捐了十多万元,塘下一位30多岁的女士吃过早餐后,留下500元。
王丽英表示,他们会努力将这项活动一直坚持下去,让这股爱心力量不断壮大,为附近的建筑工地、老人公寓送去爱心早餐。
爱心早餐志愿者温暖一座城
从4月1日起,市中医院广场前的人行道旁多了一个名为“崇德慈爱站”的小木屋,这是我市又一处免费爱心早餐点。
如今,每天凌晨6时许,十几位义工准时出现在小木屋前,并很快忙碌起来,有的忙着搬运早餐箱子到木屋前,有的派发口罩和手套,有的在人行道内侧摆放凳子……
“大家早上好!”不多时,义工们向到场领早餐的环卫工人、市民深深鞠上一躬,然后戴上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开始派发早餐。
“谢谢你!”义工们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麻利地包好两个面包,从身后拿来一瓶牛奶、一杯豆浆递到人们手中,而领早餐的人也是连声说“谢谢”。
“我们对所有义工都进行培训,要求礼貌地用双手将早餐交给前来领取的人,给予他们尊重。”郑超豪说,“许多家住塘下、飞云、莘塍的义工,天未亮就起身赶到免费早餐点,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能用实际行动为他们送一点爱心,我很开心。希望将这样的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活动,帮助更多的人。”义工唐竹青说。
吃早餐的人送走一批又来一批,虽然只是一碗粥、几个面包、一瓶牛奶,可正是由于爱心人士的无私付出,温暖了很多人,也带动了更多的人。
派送早餐的义工也应心怀感恩
爱心早餐走上正轨,但一些问题也渐渐冒出来。义工们注意到,一些人多次来领早餐,一开始,大家以为他们没吃饱,没在意。但渐渐的,有人会领三四份早餐。给还是不给?
“给,怎么不给!”郑超豪了解情况后,跟义工说,“一份早餐能值多少钱?有人领了三四份,也许他需要或者他家里人有需要,爱心早餐的宗旨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么一说,大家都想开了。
还有一次,一位义工注意到,有人将吃剩下的大半个馒头扔进了垃圾箱,觉得有些气愤。后来,大家了解到,原来馒头不慎掉在了地上,那人才无奈扔进垃圾箱。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不少,但义工们一一加以克服、理解。
有人问郑超豪,一些领早餐的人,不仅没有感恩的心,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该怎么看?
郑超豪说:“在我看来,当一名送爱心早餐的义工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做好事不求报酬,但千万不能有一种施舍的意识;第二层,认识到自己和领早餐的人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第三层,感恩,你要感谢领早餐的人成全你做好事的机会,也要感恩提供爱心款的爱心人士,给了你这个做好事的机会。”
记者注意到,“崇德慈爱站”小木屋的一侧,张贴着一个“捐赠榜”,上面罗列着爱心捐赠者的姓名和捐赠金额,除了直接捐赠现金,还有热心市民捐赠白糖、一次性口罩、遮阳伞等。
“我们也鼓励热心市民将家里用不上的、还比较新的衣服、儿童玩具、家具等捐出来,我们会摆放在慈爱站,让有需要的人领走,继续发挥余热。”郑超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