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人物
情系大山一一记瑞安市侨联副主席杨永西
日期:2020年12月30日 - 16:49:43   [浏览次数:]

杨永西祖籍瑞安高楼区枫岭乡大藏村,这里被人称为“山底角”,过去一直是八十年代全县最贫穷的偏远山区。他从小就听村民念过一首民谣:“养囡勿嫁山底山,赤脚要过十八滩,一年到头番薯饭,进进出出靠扁担。”

因为山水阻隔,远离集市,山民从山上砍下一株毛竹,一个正劳力花半天工夫背到集市,出售后吃顿饱饭,再回到家,余钱仅够买支甘蔗。如果毛竹没人要,甚至要饿肚皮。

平时出山到高楼西村集镇,不仅翻山越岭,还要涉过十八道溪涧,来回要脱几十次鞋,冬天水寒彻骨,唯有窝在山底。村里甚至没人养猪,因为上百斤的肥猪很难运出山村送到集市出售,而村里又没有多少人吃得起肉,养着反要一日三餐与人争食物。山周边几个村的主打副业是:“大藏人担担,岙口人烧炭,西龙人抬轿;墙头人吹打,南山人劈柴,梅园人撑排。”全是出力不赚钱的累活。

1979年,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年龄28岁的杨永西被推为大藏村村长。杨永西知道,要想摘掉大藏村的穷帽子,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接通与高楼的道路,改变山村受山梁、溪涧阻隔的闭塞现状。

提起修路,大藏人盼了几十年。好几次终于见到了城里来的测量队,倒腾一番,总是泥牛入海,不见踪影。1959年、1963年、1972年、1976年,省、市各级交通部门先后四次派员进山测量过,最后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1979年,县交通局拨款五万元,决心在枫岭脚修筑机耕路。山民们兴高采烈,自带干粮、扛着工具来做义务工,终于开出一公里的路基。可是,钱用完了,一段孤零零的路基前不接村、后不挨户,成了半拉子工程。

直到1983年,县委书记张桂生下决心要建造一条从高楼通往枫岭的公路。经过三年的努力,二十公里的盘山公路经过高楼、宁益、枫岭三个乡,直抵大藏村,终于使偏僻的山底人可以沿着公路走出大山了。

为了建造这条路,杨永西几年来坚持奔走在山间,身为村长,政策处理是他的重点戏,他走东家、串西家,耐心解释说服村民,从不厌烦、怠懈。

直到1987年元旦一过,高枫公路竣工通车,按理说,杨永西可以歇一歇了,可是,他心里又萌生出一个新的念头。他开始筹划着将大藏村两条相邻的溪涧通过造坝改道,合并为一条溪涧。这样就可以在村中心建成一条象样的道路,不仅可以让村容改观,还可以沿路填出上百间的宅基地,能够吸引一些海外华侨与离乡经商的乡亲回来安家投资,加速山村的发展步伐。


设想很美好,要付诸行动却困难重重。首先是资金要落实。杨永西开始向上级申请改造项目。当时的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方国荣带人来大藏村调查,方国荣是位实干人物,一开口就问杨永西:“你的造坝并溪有什么实际好处?”杨永西详细解答了造坝改溪的可操作性,提出,造坝改溪不但可彻底改善村容,增加的宅基地如果有偿出让,后续资金也足以得到保证,只要项目一启动,就能持续展开,取得成效。

杨永西的简单论证得到上级的支持,市里决定拨给村里12吨柴油、3吨钢材的计划,作为造坝改溪项目专用。杨永西凭此指标,换来了一笔启动资金,揭开造坝的序幕。

造坝改溪不但要熟知溪涧山洪的走向规律,还要选准坝址,确保溪涧改道顺畅安全。杨永西为此翻山越岭,请教当地老人,了解山洪最大的规模,以此为据,与建坝者一起设计坝体结构工程,必须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最难的还是人事关系。岭下村几位村民对造坝有异议,向上级告状。杨永西顶着各方压力,细心疏通关系,讲明利弊,坚持开工。杨永西的韧劲得到县领导的大力支持,张桂生书记曾称赞他是“开拓型村长”。

1988年,工程已经进行了二年,完成了60%工作量,杨永西卸任村长之职,出国经商。接任的村长按照杨的总体规划,同时,从中看到了造坝改溪的巨大发展前景,坚持完成了这项工程。

四年以后,当杨永西从海外回乡探亲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长400余米的堤坝,新辟的街道边成排在建新楼房,填出来的190多间宅基地成为村里新的居住中心。杨永西发动几位归侨捐资加宽街道,自己带头拿出3万元,郑云星等华侨纷纷解囊相助。街道拓建更吸引了人们的眼光,不久,一条热闹的新街出现在村民面前。


其实,杨永西在意大利开始只是经营皮包小作坊,后来慢慢地到国内进货,从事皮包出口贸易,十分辛苦。但每逢家乡修桥造路等公益事业,他总是率先捐助。不仅出钱,他还经常牵头发起,不辞辛苦地奔波出力。

2012年,协助建造了岭下龙门岗大桥;

2014年,他出资20万元,发起成立高楼镇教学基金会;

2018年初,他与归侨郑国安出资修建起登山步道。

登山步道建成后,村民提议,溪涧上的桥樑日渐破旧,应该建一座结实的跨溪大桥,方便村民出行。杨永西闻讯而动,又忙活开来。

先是组织一批热心的归侨与村干部一起去泰顺、庆元、丽水等地考察,他认为,传统的木结构廊桥不适应山间的风雨,如遇到特大山洪,还容易被冲垮,大家议定在溪涧上建一座石头拱桥。归侨郑国安、郑晓锋马上响应,并慷慨捐资,很快,郑国安、郑晓锋、杨安弟(杨文西的次子)各认捐七十万元,商议建桥。杨永西自然又成为建桥的负责人。

紧张的凿岩、砌基开始了,他又亲自到平阳三门采购木料,并与郑叶梳、郑明泽、郑叶水、郑明放等人义务日夜在工地监督检查,确保快速保质建成。经过一年努力,一架长近百米的花岗岩桥面铺成了。为了让村民出行时不受风雨侵袭,大家决定在桥面上建起廊亭,方便行人歇息。不到二年,一座坚固美观的石头铺面,木头长廊大桥顺利竣工。为了建造这座廊桥,以郑国安为首的三人陆续投入300多万元。

廊桥建成后,一些村民发现旁边的小路仅一米来宽,附近学校的学生来住频繁。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又纷纷捐资十七万,把小路加宽改建到二米,并筑好栏杆,既安全又实用。

如今,年近古稀的杨永西把国外的事业全部交托子女打理,自己长住在家乡,专职担任高楼侨联主席,为家乡公益事业奔波成为他的日常首要事务。

多年来,除了热心家乡建设,他还结对资助多位贫困学生。他最早资助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就读研究生了,还有五名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子一直得到他的帮助。据大略统计,多年来他为了家乡建设、扶贫助学共捐资已经超过270万元,至于为归国华侨办理手续、为地方造桥补路奔波付出的心血与工夫,根本无法计算。

杨永西的付出受到上级有关部门与群众的一致好评。2015年,他被浙江省侨联评为“最美白忙官”;2016年被瑞安市委市政府评为第五届瑞安市道德模范。还有一大摞的获奖证书、奖杯,见证了他几十年的默默努力与无私奉献。

瑞安市慈善总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瑞安市仓前街134号7号楼 邮编:325299 浙ICP备16037106号
电子邮箱:racszh@163.com 联系电话:65622700 65625227 传真:65625227 技术支持:普望科技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1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