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人物
用心做慈善 郑超豪10年捐出200多万
稿源:浙江新闻   日期:2019年01月04日 - 15:01:13   [浏览次数:]

郑超豪的工作笔记上记着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当这个“一”支撑起无数个人,便会产生出无穷尽爱的力量。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5年以来,郑超豪先后创设陶山教育基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华鑫道德基金、温州大学校友会反哺基金等10个民间慈善基金,资金总额已突破3000万元,帮扶奖励对象超过10万人次。

十多年,郑超豪坚持每月捐出工资5000元,个人捐赠达200多万元。而他并非富豪。他曾是瑞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一名公务人员,却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慈善大使”。

有人曾这样问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做慈善?郑超豪回应:你,我,他,都可以成为慈善事业中的一分子。

他不仅是用钱做慈善,更多的是用心在做慈善。郑超豪也因此先后荣获第五届浙江慈善奖、第二届温州市慈善奖、首届温州慈善大使、第六届温州市道德模范、2016年中国好人榜提名等荣誉。

从家乡启程

叩开“草根慈善”大门

郑超豪的家乡在瑞安市陶山镇。2005年正月,新当选陶山籍干部联谊会会长的郑超豪,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年一度的联谊会吃吃饭,叙叙旧,联络乡情固然重要,还能不能做一些对家乡经济社会更有长远意义的事?

他想到了教育。“所有人都明白,社会发展以教育为本,山区的孩子要跳出‘农门’,服务地方,靠的就是知识。”郑超豪提议成立一个教育基金,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当地企业家、华侨等各界人士的认同。

成立当天,陶山教育基金会认捐金额就达140多万元,有人一次性拿出了15万元。这一基金主要是奖励陶山籍当年考上研究生、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以及陶山片区师德优良、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和名校长。

一名获奖的校长感慨:“在教育系统里,我获了不少奖,但是家乡设立的教育基金奖,却比任何奖都更加沉甸,这是家乡人对我的一种肯定。”

郑超豪成立的第二个慈善基金,则是缘起于他的出生地——陶山镇沙洲村。2006年5月,瑞安市要求科级干部下乡蹲点调研,郑超豪主动选择到沙洲村。走访慰问本村10多户困难户后,他发现一些村民吃不好、住不好,还出现因病致贫的情况。他们往往只能向亲朋好友借钱渡过难关,或者干脆苦熬着。还有不少留守老人,除了物质上的苦熬外,还缺乏精神慰藉。这让郑超豪更加急切地想帮他们一把,但苦于自己势单力薄。他想,既然能够通过创办起教育基金,来助推家乡的教育事业。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同样的方法,帮助贫困村民脱贫呢?于是就萌生了创建一个村级慈善基金的念头:筹集成立一个互助基金,让村民们自己人帮自己人。

到底能筹集到多少资金,郑超豪心里也没底。他发动自己的兄姐以父母名义认捐了15万元。没想到,回应是热烈的。听说要成立一个互助基金帮助村里的老者病者贫者,当即有40多名村民自愿捐资,少则1000元,多则20万元。短短几天,筹集善款135万元。

“村一级的慈善互助基金,在全市范围内沙洲村开了先河。这样邻里之间的互助形式,很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时任温州市慈善总会会长的孙成堪这样评价。

如今,每逢过年过节,村里的低保户和困难户就会收到5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救助金。老人们也会收到现金红包、水果、食用油等礼物。而15张面值1000元的医疗卡,还会定期发给需要救助的因病致贫家庭。

接连创立10个慈善基金

弘扬社会公德义不容辞

“能被评为‘道德示范家庭’,我们家感到很高兴。”2010年春节,沙洲村的15户村民,领到了“道德示范家庭”牌匾和一个用心设计过的电饭煲。

“这虽然只是村里发的一个牌匾,但是都经过评选、公示等环节,大家都很珍惜。”郑超豪说,“道德之家”的评选,以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传统美德为准则。在沙洲村,不少得奖的人家,把牌匾高高挂在门口。还有的村民向郑超豪讨教,如何才能评上“道德之家”。

“道德之家”牌匾,和郑超豪创立的另一个基金有关。

2008年8月,母亲去世,郑超豪在悲痛之余,萌生了一个想法:为母亲成立一个道德基金,弘扬传统美德,把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对社会的爱。与家人商议之后,他简办母亲的丧事,亲戚朋友送的“蜡烛钱”加上自己平日节余,凑足10万元,以母亲名字命名成立“华鑫道德基金”。

借鉴之前几个基金会的经验,本金不动,以利息作为发放款项。在郑超豪看来,这笔资金虽小,却拓展了慈善的边界。“现在经济发展了,可道德滑坡了,民间不缺钱,缺的是传统美德。”郑超豪说。他希望以自己的行动,为小村、小镇的道德建设点上一盏灯。

2011年,他将华鑫道德基金以父母名义共命名,改为“郑明陈华鑫诚信道德基金”,资金额增加到了100万元,用来奖励常住瑞安的道德示范家庭、道德模范个人、诚信道德经营户以及新居民道德模范等。该基金成立后,在瑞安市陶山镇的122个村进行试点。目前,已奖励118户道德示范家庭和20名道德模范个人,此外,还给拾金不昧的安徽籍新居民李国龙等人奖励9000元。

除道德基金外,郑超豪在2010年前后还相继成立了“瑞安市诚济关爱护士基金”、“温大校友会反哺基金”。

谈到这一“诚济关爱护士基金”,郑超豪笑言,“妻子就在瑞安人民医院的护理部工作,也许有人对护士职业了解不多,但我却深有体会”。在他看来,护士远不是发发药、打打针那么容易。医学讲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他希望护士能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而“温大校友会反哺基金”,则是由郑超豪发起,600多名瑞安籍温州大学毕业生参与的基金会,以“服务校友、反哺母校、回报社会,促进瑞安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成立以来,已拿出10万元为陶山二小建造操场和劳动实践基地,并奖励为温州大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青年学者10万元。

慈善模式的思考

建立从“给”到“借”的助学体系

谈及2007年创立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的初衷,郑超豪向记者道出了一个“插曲”。

“从2001年开始,瑞安每年都会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郑超豪在2006年也参与结对两名贫困大学生,并签订结对助学协议,每学年各资助5000元。按协议要求,学期结束后,受资助的大学生要向他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但是,学生并没有那么做。

过后,他与几名曾受资助的大学生交谈后发现,一些学子虽然受到捐助,但是诸如父母离异、残疾、犯有精神疾病等家庭隐私被公示后,心理压力很大。“把别人的帮助当作了施舍,反而变得自卑,心里有了疙瘩”。还有已经踏上社会的学生直言,他每年都要给资助他的企业家拜年,可第一年、第二年去了,第三年还要不要去,是不是这辈子都要去拜年?

“放下了经济包袱,却背上了精神包袱。这恰恰是一对一慈善所造成的弊端。”郑超豪说,能不能创立一个基金,让寒门学子接受“隐姓埋名”的资助,并能真正起到助学解困的目的。郑超豪思来想去,琢磨了几个月,一个全新的冠名助学返还模式形成了。一次,与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双方不谋而合。

2007年8月,由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一个新型的助学基金:不再公示学生家庭隐私,让学子在接受资助时签订一份诚信协议——在受资助后的8年时间里,当有经济能力时,分批或一次性将助学金返还到助学基金。郑超豪将这一基金取名“诚志”——既要诚信,又要励志。这个要求“回报”的助学基金,打破了“一一对应”的小慈善观念,实现从“给”到“借”的模式转变,让助学成为一场接力赛。

“当人把感恩铭记于心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现在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而且还为回报社会活着,从而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一位在温州大学读书的受助学生这样说道。

2009年,这些受捐助的学子成立了联谊会,参与基金的运作与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立自强、回报社会”,郑超豪说,他给联谊会定下了“三自一回报”的宗旨,这些家庭背景相似的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很有认同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报效社会。

如今,基金会已运行10年,每年都会资助近百名大学生,资助金额上限为两万元,至今已有20多名学子陆续还款。“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助学的最好模式。”郑超豪坦言,他们不期望收回所有的资助金,但希望有偿还能力的学子能讲诚信,用自己“还”回来的钱、甚至可以再捐资,成为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的捐赠者,去帮助曾经像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草根慈善”越做越大

发展“崇德”帮助精神贫困者

从最初的奖学奖教、济困敬老,到诚志助学,再到弘扬美德等精神层面的慈善,郑超豪认为,“草根慈善”一路走来,是“人人可慈善,慈善需人人,慈善惠人人”的理念驱使。

他始终认为,我们社会不可能人人都是富人,但人人都可以成为慈善者,包括物质意义上的“穷人”。“很多慈善都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不一定要捐多少款,哪怕是一双援手,一句公正良心话,一个救助电话。”郑超豪说,他创立的10个慈善资金,都不算大,都是从“草根”中来,再惠及大众。

随着草根慈善越做越大,郑超豪发现有些人虽然物质很富足,但是精神很贫穷。他希望以自己的行动为地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2013年12月,郑超豪牵头联合瑞安市政协、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多个单位部门在瑞安市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创办了瑞安崇德书院,进行孝德培训。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有道德品行的人”是崇德书院的办院宗旨。该书院坚持公益性质,不向参训学员收取任何费用,并免费提供食宿、资料和教学服务,培训对象主要是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等“关键少数”,以及社区矫正和康复戒毒人员等“负面人群”。书院日常的教学及生活费用,均来自社会各界捐赠。

自创办以来,该书院共举办孝德培训班358期,参训人员达26713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温州市委党校年轻科级干部班学员说:“崇德书院的孝德培训内容都是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规矩,通过学习,让我洗涤了心灵,懂得了感恩,明白了规矩,激发了工作热情。”

温州市委组织部、党校将崇德书院列为温州干部从政道德现场教学示范基地,温州市禁毒办将“社会康复戒毒对象道德教育基地”的牌子挂在了崇德书院。

郑超豪还创办了崇德慈爱站、崇德互助义工队、崇德文工团等6项崇德公益系列事业。自2014年元旦开始至今,慈爱站坚持每天向环卫工人和社会弱势群体发送爱心2500个面包和豆浆,广受社会好评。

说起“草根”慈善,郑超豪要感激社会各界人士、公益组织、义工等所有带着爱心的人,“这些年草根慈善能走得顺,走得好,走得稳,离不开这些人”。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公益慈善事业,携手回报社会。

瑞安市慈善总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瑞安市仓前街134号7号楼 邮编:325299 浙ICP备16037106号
电子邮箱:racszh@163.com 联系电话:65622700 65625227 传真:65625227 技术支持:普望科技
浙公网安备 33038102331017号